约公元前1125年,殷商王室内,比干作为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父诞生。自小生长在王室深宫,比干却未沾染贵族子弟骄奢之气。他师从殷商最博学的太卜,研习龟甲占卜、礼乐典章,对《归藏易》的研究更是达到了通透之境。少年时期的比干,便能通过龟甲裂纹解读天意,其精准程度令一众老祭司都赞叹不己。
比干不仅饱读诗书,更练就了一身武艺。在殷商的演武场上,他的骑射技艺尤为出众,曾在诸侯会盟的比武中,连发三箭射中百步外的铜铃,引得众人齐声喝彩。但比干并未因此自满,反而愈发勤勉,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看到农田里百姓耕作的艰辛,便向兄长帝乙建议兴修水利;目睹商贾往来的不便,又献策开辟贸易通道。这些建议被采纳后,切实改善了殷商百姓的生活,比干也因此在民间声望日隆。
公元前1076年,帝乙驾崩,帝辛继位。出于对叔父才能与品德的信任,商纣王任命比干为少师,辅佐处理朝政。比干深知责任重大,上任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国家事务中,为殷商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
初登王位的商纣王,也曾心怀壮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干全力支持侄子的改革,在用人制度上,他虽然对商纣王打破贵族世袭、启用平民子弟的做法有所疑虑,但依然从大局出发,协助选拔贤能之人。在经济领域,比干亲自监督铜矿开采与青铜铸造,推动殷商手工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商纣王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征服东夷后,大量的财富与奴隶涌入,商纣王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沉迷于享乐,下令修建鹿台、酒池肉林,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比干多次进谏,希望商纣王能以国事为重,减少奢靡之举。他言辞恳切地说道:“先王创业艰难,如今国库虽有盈余,但不可肆意挥霍。百姓尚在温饱边缘挣扎,大王应体恤民情。”商纣王虽表面上有所收敛,但不久后又故态复萌。
商纣王的暴虐也日益显露,他发明炮烙等残酷刑罚,用以镇压反对者。比干痛心疾首,联合朝中微子启、箕子等大臣,联名上书劝谏。在奏折中,比干引经据典,历数夏桀因暴虐亡国的教训,希望能唤醒商纣王的良知。商纣王却认为叔父等人是在干涉自己的权威,对这些谏言置之不理。
随着商纣王的行为愈发荒唐,殷商的统治摇摇欲坠。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许多人选择明哲保身,不再进谏。但比干却坚信“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决心以死相谏。
一天,比干斋戒三日,然后身着朝服,径首前往鹿台。此时的商纣王正与妲己在酒池肉林间嬉戏,见比干前来,便不耐烦地问道:“叔父又来何事?”比干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说道:“大王,如今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西方诸侯蠢蠢欲动。若再不悔改,殷商社稷危在旦夕啊!”商纣王勃然大怒:“你屡次顶撞本王,莫不是自恃皇叔身份?”比干挺首腰杆,凛然道:“比干受先王重托,辅佐大王,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今日若不能唤醒大王,甘愿一死!”
商纣王被比干的强硬态度激怒,冷笑道:“世人都说圣人之心有七窍,你自诩忠臣,想必也是圣人,本王倒要看看你的心是否真有七窍!”说罢,竟下令武士将比干拖入刑场,剖腹挖心。一代忠臣比干,就这样惨烈地结束了生命,终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