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56年,东海之滨的东吕国(今山东日照),姜尚降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其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获封吕地,却因朝代更迭家道中落。少年姜尚虽身着粗麻短褐,却常于海滨捧读竹简,在潮起潮落间钻研三皇五帝治国之道,于星斗转移中推演阴阳变化之理。乡人见他痴迷于龟甲裂纹与占卜之术,笑称其为"痴儿",却不知这个少年己在心中勾勒出改天换地的宏图。
中年时,姜尚辗转于殷商各地谋生。他在朝歌街头做过屠夫,案头的屠刀旁总摆着一卷《黄帝阴符经》;也曾在孟津渡口为商队掌秤,闲暇时便与往来商贾探讨天下局势。期间他娶了马氏为妻,却因醉心学问疏于生计,常遭妻子数落。某日马氏见他用龟甲占卜迟迟未归,一怒之下烧毁家中存粮,姜尚望着灰烬长叹:"竖子安知鸿鹄之志?"这段贫贱岁月里,他在市井烟火中悟透人性,于谋生之道里参透治国方略,《六韬》雏形己在胸中孕育。
暮年的姜尚栖身于渭水之滨,每日执无饵首钩垂钓,口中喃喃:"愿者上钩"。公元前1048年隆冬,西伯侯姬昌狩猎途中偶遇白发老翁,见其垂钓之法奇特,遂上前攀谈。姜尚以"钓道"喻治国:"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并详述翦商九策。姬昌听得热血沸腾,当即执其手叹道:"吾太公望子久矣!"自此尊称"太公望",载与俱归,拜为太师。
这段传奇相遇背后,实则是姜尚经年累月的蛰伏筹谋。他通过商贾、流民收集殷商情报,绘制出涵盖山川险要、兵力部署的《天下舆图》;又在渭水之畔广收门徒,暗中培养军事人才。当姬昌询问灭商时机,他展开龟甲推演:"商德虽衰,天命未改。今王修德行善,内结民心,外联诸侯,待其自乱。"这套"韬光养晦,静待天时"的战略,为周室崛起奠定根基。
作为周室首席智囊,姜尚着手实施全方位改革。他制定"九府圜法",统一度量衡,设立官方市场,使岐山下的周原成为西北贸易枢纽;推行"井田制"改良版,将公田收入用于公共建设,私田产出归耕者所有,百姓劳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打破殷商对青铜的垄断,他派遣工匠深入秦岭,发现新的铜矿脉,并改良铸造工艺,使周军兵器质量逐渐超越商军。
在军事上,姜尚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编制体系。他将周军分为"虎贲""甲士""徒兵",虎贲为精锐突击部队,甲士持戈矛作战,徒兵负责后勤与辅助。针对殷商战车的弱点,他发明"钩援""临冲"等攻城器械,训练步兵使用拒马、蒺藜对抗战车。更具开创性的是,他将占卜与军事指挥分离,建立起以侦察兵(斥候)、传令兵(候骑)为核心的情报系统,使战争决策从依赖神谕转向基于实际情报。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前夕,姜尚亲率百名虎贲为先锋,高举"黄钺"冲入商军阵中。面对临时拼凑的七十万商军,他抓住奴隶倒戈时机,指挥周军实施两翼包抄战术。当商军阵型大乱时,他命人点燃预先埋设的蒺藜火把,火借风势瞬间吞没商军战车。这场决战的胜利,不仅在于兵力多寡,更得益于姜尚多年来对殷商社会矛盾的精准把握。
周朝建立后,姜尚获封齐地(今山东淄博)。赴任途中,随从见他行进迟缓,劝道:"时闻机会难得,宜速行。"姜尚却笑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急则生乱。"抵达营丘后,他发现当地东夷部族保留着原始习俗,与周文化冲突剧烈。
姜尚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的策略,保留东夷人擅长的渔盐之利,设立官营盐场,将海盐远销中原;同时引入周室礼仪,创办乡学教导诗书礼乐。他创造性地提出"尊贤尚功"的用人制度,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吸引了大批殷商遗民与东夷才俊归附。为巩固边防,他在齐国边境修建"方城",训练骑兵抵御戎狄。短短数年,齐国"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成为东方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