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清华园的星火

野花暗香 爱吃豆包的傻姑娘 3850 字 2025-07-09 07:12

1995年7月,北京西站

热浪裹挟着汽笛声扑面而来。恩赐攥紧行李带,汗水顺着后背滑落,浸湿了娘亲手缝的棉布衬衣。站台上人流如织,她一眼就看到了举着"清华科学营"牌子的志愿者。

"同学,是来参加夏令营的吗?"戴眼镜的男生接过她的行李,"我叫陈默,物理系大三。"

恩赐点点头,目光却被站外高耸的楼群吸引——那些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物理课本里描述的晶体结构。

"第一次来北京?"陈默笑着问。

"嗯。"恩赐轻声回答,手心还攥着那张皱巴巴的车票——那是爸爸连夜走了二十里路,到县城排队买的。

生物实验室的震撼

清华大学生物楼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恩赐跟着队伍走进实验室,瞳孔骤然放大——

无菌操作台、PCR仪、电子显微镜......这些只在《科学画报》上见过的设备,此刻近在咫尺。

"今天我们要进行基因提取实验。"白发苍苍的教授举起一支试管,"谁能告诉我DNA的双螺旋结构是谁发现的?"

寂静中,恩赐举起手:"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她顿了顿,"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图才是关键。"

教授眼镜后的眼睛一亮:"很好!你来做第一个实验。"

当离心机嗡嗡启动时,恩赐透过观察窗看着自己的唾液样本被分离。那些看不见的遗传密码,此刻正在试管里旋转,就像命运无形的丝线。

物理组的惊艳表现

下午的物理实验室更加热闹。恩赐被分到"超导现象观测"小组,和她搭档的是上海重点中学的男生林朗。

"农村来的?"林朗调试液氮罐时瞥了她一眼,"知道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吗?"

恩赐平静地戴上隔热手套:"是指超导体对磁场的完全抗性。"她指向仪器,"建议先把磁铁换成钕磁铁,灵敏度会提高三倍。"

林朗愣在原地。

实验开始后,当钕磁铁悬浮在超导体上方时,整个小组爆发欢呼。教授激动地拍下照片:"完美!这个改进可以写进实验报告!"

恩赐耳根发烫,突然想起吴志强说过的话:"你的价值不需要任何人证明。"

医学梦的萌芽

第三天的交叉学科实验让恩赐心跳加速。神经科学实验室里,她第一次接触到脑电波监测设备。

"这是阿尔法波,人在放松时会出现。"研究员指着屏幕上起伏的曲线,"有没有志愿者试试?"

恩赐戴上电极帽的瞬间,屏幕突然剧烈波动。

"天哪!"研究员惊呼,"你的β波活动异常活跃——这是高度专注的表现!"

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穿着白大褂站在手术台前。屏幕上立刻出现新的峰谷——那是大脑在模拟场景时的特殊反应。

"你对医学感兴趣?"课后,神经科学王教授拦住了她。

恩赐点点头,想起妈妈常年疼痛的腰椎,想起村里那些没钱看病的人:"我想研发让普通人看得起病的医疗技术。"

王教授递给她一张名片:"保持联系,清华医学院需要你这样的学生。"

未名湖边的誓言

傍晚的未名湖畔,恩赐遇到了科学营里最特别的伙伴——宁夏来的回族女孩马小兰。两人坐在湖心亭,分享着各自带的干粮。

"我们那儿的女娃,十六岁就嫁人了。"马小兰掰开馍馍,"我是偷了户口本跑出来考试的。"

恩赐掏出妈烙的糖饼递过去:"我也是村里唯一上高中的女孩。"

暮色中,两个女孩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上。马小兰突然说:"我要学航天工程。"

"我要当医生。"恩赐望向远处医学院的灯光,"不过得先考上北京的学校。"

她们击掌为誓,惊起一群白鹭。

意外的高光时刻

科学营最后一天是成果展示会。恩赐站在海报前,向评委们讲解她改进的超导实验装置。

"通过引入钕磁铁和改良液氮槽结构,我们使悬浮稳定性提高了47%。"她指向数据图表,"这项改进可以应用于磁悬浮医疗运输系统,降低医院物流成本。"

台下突然站起一位银发老者:"同学,你了解超导体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吗?"

恩赐深吸一口气:"目前医用MRI的超导线圈需要持续液氦冷却,如果改用高温超导体..."

二十分钟的即兴演讲后,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位老者——清华物理系主任——当场递出橄榄枝:"明年的保送生考试,我期待见到你。"

归程的礼物

临行前,恩赐用省下的餐补买了三样东西:给爸的北京二锅头,给妈的羊毛护腰,给弟弟们的清华校徽模型。

在火车站的书店,她犹豫许久,终于买下那本昂贵的《希氏内科学》影印本。翻开扉页,她郑重写下:

**"给我未来的病人。——未来的张医生"**

星火燎原

返程的火车穿过华北平原,恩赐在日记本上写道:

"1995年夏,清华园为我打开一扇窗。从此我知道,贫穷可以限制生活,但永远不能禁锢梦想。"

窗外,星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她摸了摸耳后的红痣——这个曾被视作不祥的印记,如今是她最骄傲的勋章。

书包里,那张清华教授的名片和医学院招生简章,正在月光下静静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