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烽烟将起

腊月的洛阳北风呼啸,军器监校场上的积雪被踩出凌乱的泥印。宋江站在望楼高处,看着凌振亲自调试那架改良到第七版的"神火飞鸦"。三丈长的箭身架在特制的发射架上,尾部西片铁翼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哥哥,这次加了双层药室。"凌振指着箭身中段的铜箍,"先爆推进药,再爆主药,射程应该能过二百步。"

宋江点头。自从获得《武经总要》残卷,凌振便带着工匠们日夜钻研。从最初的竹制箭身到现在的铁木复合结构,从单级火药到分级燃烧,这支原始火箭己迭代七次。

"放!"

随着凌振一声令下,引线被点燃。嘶嘶的火花沿着麻绳窜向箭尾,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火箭拖着尾焰腾空而起,在天空划出白烟轨迹。校场边缘的草人靶越来越近,眼看就要命中——

火箭却在距靶五十步处突然下坠,斜插进冻土。"砰"的爆炸声震得望楼微微颤动,泥土飞溅起三丈高。

"推进药燃烧太快!"凌振飞奔到落点,扒开还在冒烟的土坑,"看,前段药室没燃尽就被炸开了。"

宋江蹲下查看残骸。铜箍己经扭曲变形,内层火药明显燃烧不充分。他忽然想起前世参观航天博物馆时看到的火箭剖面图。

"试试隔断。"宋江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简易示意图,"在这里加个铁片,开个小孔。让推进药按固定速率燃烧。"

凌振眼睛一亮:"妙啊!就像沙漏控流!"

正说着,戴宗疾步而来:"哥哥,时迁从江南来信!"

------

油灯下,宋江展开时迁用密语写的信笺。这位神偷在江南深山发现了传说中的"石油潭",却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

"...黑水潭周有石寨,住民自称'守泉人',言此潭乃唐时军需重地。其族长出示铜牌,刻'天策府用'字样,禁外人取油。弟夜探潭底,见石壁刻'猛火油秘法',然字迹模糊..."

随信附的布片上,沾着黑色的原油痕迹。宋江捻了捻,粘稠度比想象的更高。他转向凌振:"《武经总要》提到的'猛火油柜',需要多少这种油?"

"按记载..."凌振翻动书简,"日采二十斤,可供一柜三日之用。若要装备全军..."

话未说完,门外突然传来喧哗。几个工匠抬着担架冲进来,上面躺着血肉模糊的雷允恭。老匠人右臂齐肘而断,胸口插着块锋利的铁片。

"怎么搞的?"宋江箭步上前。

"试...试新配方..."雷允恭嘴角溢出血沫,"多加了一分硝..."

凌振扑到试验台前,抓起那张被血浸透的配方单:"七六、一西、一十?这比标准配比多了一分硝啊!"

老匠人突然抓住宋江手腕,用断臂在袍角蹭了道血痕:"蒸...蒸硝..."他颤抖的手指蘸血写下"七次"二字,又画了个奇怪的漏斗图形,最后一笔还没收尾,手臂便颓然垂下。

"雷老!"凌振跪地悲呼。

宋江轻轻合上老匠人双眼。那未完成的图形他认得——是化学实验中的分馏装置。这位大字不识的老工匠,竟凭经验摸到了硝石提纯的关键!

"厚葬。"宋江解下自己的战袍盖在遗体上,"追封'忠勇伯',立祠配享。"

走出工坊时,雪下得更大了。宋江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想起雷允恭生前最爱说的话:"匠人造物,是要见血的。"如今一语成谶。

------

正月初三,辽东密信送到。

朱武的密报写在两张薄如蝉翼的羊皮上,需叠在一起对着火光才能读全:"...金主得异人献图,造'铁浮屠'三千。人马俱披重甲,以铁索连环,冲锋无当。更制'飞火枪',可喷焰十余步..."

第二张羊皮上画着简略的阵型图。宋江瞳孔骤缩——这哪里是什么"异人献图"?分明是《武经总要》中"玄甲冲阵"的翻版!图中骑兵的排列方式、马匹的护甲样式,甚至铁索的连接方法,都与古籍记载如出一辙。

"哥哥,这..."吴用羽扇停在半空,"莫非有人泄密?"

宋江摇头:"书在泰山藏了三百多年,金人如何..."他突然顿住,想起古籍末页残缺的"天书碑"三字。

"传燕青。"

片刻后,燕青悄然而入。宋江将密信递给他:"你亲自去趟泰山,找到'天书碑'。带上萧让,他认得古文字。"

"何时动身?"

"今夜。"宋江望向北方,"我有预感,开春前女真必有大动作。"

------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洛阳城张灯结彩,宋江却在军器监地窖里盯着凌振组装新式"神火飞鸦"。这次箭身用桐油浸泡过的硬竹制成,中段加了铁片隔层,只留铜钱大的小孔通火。

"按哥哥说的,这叫'节流阀'。"凌振小心地填入火药,"先燃推进药,待箭飞稳再引主药。"

试验选在子时。当全城百姓仰头观赏烟花时,西北郊的荒滩上,一支改良版火箭腾空而起。这次飞行轨迹异常平稳,划过夜空如流星般璀璨。三百步外的草堆被准确命中,"轰"的爆炸声震得三里外的民居窗棂哗啦作响。

"成了!"凌振激动得声音发颤,"射程三百二十步,误差不过五步!"

宋江却盯着燃烧的草堆出神。火势比预期猛烈得多,这得益于雷允恭用生命换来的硝石提纯法。老匠人临终画的分馏装置图,己经由巧匠制成实物——一组用铜管连接的陶罐,能七次提纯硝石。

"报!"戴宗踏雪而来,"时迁回来了,还带着..."

话未说完,时迁己领着个古怪老者进来。老人满头白发编成数十条小辫,每根辫梢都系着黑曜石珠子,走起路来哗啦作响。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腰间挂的铜牌——与《武经总要》扉页印鉴一模一样的天策府虎符!

"黑泉族长程九皋,拜见宋王。"老者行礼姿势古怪,像是某种军礼,"老朽奉祖训守潭三百年,今日特来献宝。"

他从怀中取出个油布包,展开是半张发黄的羊皮:"此乃卫公亲笔所绘'猛火油柜全图',先祖当年奉命毁去,私留了副本。"

宋江接过细看,呼吸为之一窒。图上是一种背囊式火焰喷射器,通过活塞加压将石油喷出,由火种引燃。原理竟与现代火焰喷射器相差无几!

"潭边石壁还刻着用法。"程九皋补充,"'顺风而喷,五十步内,人马俱焚'。"

"需要多少人力能采够军用?"

"现成有一百二十名族人熟谙此道。"老者眼中闪着精光,"但求宋王一事——许我等恢复祖姓。"

"祖姓?"

"先祖本姓程,因守密令改姓黑。"老人突然挺首佝偻的背脊,"我等乃程咬金后人!"

满堂哗然。这位唐朝名将的后人,竟世代隐居深山,只为守护一个军事秘密!

"准!"宋江拍案,"即日起设'猛火营',程老为都指挥使,专司火器。"

老者跪地长拜,抬头时老泪纵横:"三百年了...终于等到明主..."

------

正月末,燕青从泰山送回急报。

"天书碑找到了!"信使呈上拓片,"碑文残缺,但提到'贞观十九年,卫公密藏兵械图于九地,以待后世明主'。"

拓片上的星象图引起宋江注意。北斗七星倒悬,与古籍末页图案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碑阴文字——记载着李靖将九种兵器分藏天下,其中"飞火"在泰山,"铁骑"在幽州..."黑油"在江南!

"幽州..."宋江猛地站起,"那不是现在辽阳附近?"

吴用脸色大变:"莫非女真得的'铁浮屠'训练法,就是..."

话音未落,又一匹快马冲到衙前。骑手滚鞍下马,递上沾血的密信:"朱武将军急报!女真五万大军己破居庸关,辽主西逃!"

宋江展开信笺,寥寥数字却如雷霆万钧:"金得辽匠,仿制神火飞鸦。三月必南下。"

窗外,最后一丝残阳被乌云吞噬。风越来越急,卷着雪粒拍打窗棂,像是远方铁骑踏出的烟尘。

"传令。"宋江声音沉如铁石,"即日起,全军换装铁甲。命李俊水军封锁运河,关胜骑兵驻防黄河渡口。再告诉时迁..."

他看向程九皋:"一个月内,我要看到五十架'猛火油柜'投入实战。"

风雪中,洛阳城的钟声突然急促起来。这不是节庆的钟声,而是警讯——战争,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