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北平城的清晨,天空依旧被阴云笼罩,沉甸甸的,仿佛随时都会压下来。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李广站在太守府的门口,望着城中忙碌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匈奴的异动让局势愈发紧张,物资筹备成为了眼下最为关键的任务,这关系到右北平城能否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坚守下去。
“大人,城中粮草储备仅够维持半月,若匈奴围城,怕是支撑不了多久。”军需官一脸忧虑地向李广汇报。
李广眉头紧锁,心中暗忖,半月的粮草实在太过紧张。他深知,充足的物资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没有粮草和其他必备物资的支持,军民们即便有再高昂的斗志,也难以持久作战。
“发动城中百姓,一同筹备物资。告知大家,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李广果断下令,声音坚定有力,在寒风中传得很远。
随后,李广亲自走上街头,向百姓们说明当前的严峻形势。他站在一处高台之上,目光坚定地扫过台下聚集的人群。
“乡亲们!匈奴即将来袭,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今物资短缺,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家中有存粮的,捐出一部分;有工匠手艺的,帮忙打造兵器、修缮器械。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击退匈奴,守护我们的家园!”
百姓们听了李广的话,交头接耳一阵后,纷纷响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出来,说道:“太守大人一心为我们百姓,我们自然愿意全力支持。我家中虽不富裕,但还有些存粮,愿意捐出来。”
众人见状,也纷纷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时间,城中掀起了一股物资筹备的热潮。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挨家挨户收集粮食,有的将家中的铁器等物品送去铁匠铺打造兵器。
李广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欣慰又感动。他深知,百姓们在这艰难的岁月里,生活本就困苦,但在危难面前,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与官府站在一起,这种军民一心的力量,让他坚信右北平城定能坚守下去。
然而,筹备物资并非易事。城中资源有限,要满足战争所需,还差得很远。李广决定派使者前往周边郡县,请求支援。
“大人,周边郡县也都面临着匈奴的威胁,自身物资也不充裕,怕是支援有限啊。”公孙勇担忧地说道。
李广微微点头,说道:“即便支援有限,也要一试。多一份物资,我们就多一分胜算。使者务必向周边郡县说明右北平的重要性,唇亡齿寒,若右北平沦陷,匈奴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
使者领命出发后,李广又将目光投向了城外。右北平地处边境,周边的山林和草原或许能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资。
“组织一队士兵,出城收集木材、草药等物资。同时,要加强戒备,防止匈奴突袭。”李广对公孙勇说道。
公孙勇立刻安排人手,带领一队精锐士兵出城。他们冒着严寒,在山林中砍伐树木,收集可以用来制作兵器和搭建防御工事的材料;在草原上寻找草药,以备战争中救治伤员之用。
在城中,铁匠铺里炉火熊熊,铁匠们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火星西溅中,一件件长刀、长枪逐渐成型。李广来到铁匠铺,看着铁匠们疲惫却专注的神情,心中充满敬意。
“大家辛苦了!这些兵器是我们抗击匈奴的重要武器,一定要保证质量。”李广说道。
一位铁匠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大人放心,我们定当全力以赴。匈奴害苦了我们百姓,我们也想出一份力,让他们有来无回。”
离开铁匠铺,李广又来到存放粮草的仓库。看着那并不充裕的粮堆,他的心中沉甸甸的。他知道,时间紧迫,物资筹备刻不容缓。
此时,在匈奴营地,单于得知了右北平城正在筹备物资的消息。
“哼,李广这老匹夫倒是有些手段,想通过筹备物资来坚守城池。”单于冷笑道。
“单于,我们要不要派兵去骚扰他们,破坏他们的物资筹备?”一位将领提议道。
单于思索片刻,说道:“暂时不必。我们先按原计划行事,等他们物资筹备得差不多了,再一举摧毁,让他们前功尽弃。”
而在右北平城,李广虽然不知道匈奴的计划,但他深知匈奴不会坐视他们筹备物资。他在加强物资筹备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城防部署,加强巡逻和警戒,防止匈奴的突袭。
日子一天天过去,物资筹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城中百姓和士兵们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虽然辛苦,但大家的眼神中都透着坚定。
李广在城中西处奔走,指挥着物资的调配和防御的加强。他的心中既有对战争的担忧,又有对军民团结的信心。他深知,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物资和防御是关键,而军民一心则是他们战胜匈奴的最大底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筹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周边郡县的支援迟迟未到,出城收集物资的队伍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山林中的树木砍伐难度加大,草原上的草药也越来越难寻觅。
李广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知道,必须要想出新的办法,才能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否则,一旦匈奴围城,右北平城将陷入绝境。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右北平城的军民们依旧在顽强地坚持着。他们在李广的带领下,如同紧紧攥在一起的拳头,准备迎接匈奴的挑战。而李广,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谋划,试图在这重重困境中,找到一条破局之路,守护住这座边城和城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