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覆盖着突厥斯坦国边境,一片名为“红沙戈壁”的广袤区域。这里沟壑纵横,洞穴密布,是“火焰组织”经营多年的老巢。其头目,巴格达迪,就隐藏其中。
联合舰队情报中心,气氛凝重。卫星图片、无人机侦察画面、线人情报……海量数据汇聚,指向一个惊人的结论:巴格达迪近期将在红沙戈壁的核心区域——“黑石堡”——召集高级头目,策划新一轮大规模恐怖袭击。
“‘净化熔炉’行动,启动!”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大厅内,身着各色迷彩服的将校军官神情肃穆。总指挥赵中将扫过巨大的电子沙盘:“命令:陆军‘利刃’特战旅、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空天军战略支援部队及无人机作战集群,即刻进入一级战备。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摧毁‘火焰’组织在红沙戈壁的巢穴,活捉巴格达迪!”
命令如电流般传达到各部队。一场史无前例的联合清剿行动,箭在弦上。
凌晨2点,高空之上,“天眼”系列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如同巡弋的苍鹰,利用其先进的光电和合成孔径雷达,对红沙戈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它们传回的实时高清图像,清晰到能分辨出地面人员的武器型号。
与此同时,隶属于空天军的多架“攻击-11”无人攻击机,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突破了“火焰”组织防空警戒。它们的目标,是“火焰”组织的外围观察哨、弹药库和通讯节点。
“‘蜂巢’呼叫‘蜂王’,目标A1至A5己锁定,请求攻击授权。”无人机操作员王少校冷静地报告。他的面前,是数块显示屏,主屏幕上,红外热成像清晰地勾勒出几个躲藏在沙丘掩体后的武装分子轮廓。
“‘蜂王’收到,授权攻击!”指挥频道传来干脆的指令。
王少校轻点鼠标,屏幕上,一枚小型精确制导炸弹的图标从“攻击-11”的机腹下脱离,拖着的尾焰,精准地砸向目标A1。数秒后,屏幕上爆发出小范围的火光,热成像信号瞬间消失。紧接着,A2、A3……一连串精确打击,如同外科手术般清除了外围威胁,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但这仅仅是开胃小菜。真正的猎杀,由“翼龙”无人机和更小型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执行。
“发现车队,三辆皮卡,疑似‘火焰’组织高级头目,正向黑石堡方向移动。”一架“翼龙”无人机的操作员李中尉报告。他的无人机盘旋在万米高空,车队在其广角镜头下如同蠕动的甲虫。
“‘鹰眼’(空中预警机代号),目标信息己共享,请求协同识别。”
“‘鹰眼’收到,正在进行数据链比对……确认,头车内有高价值目标信号,符合巴格达迪副手‘沙狼’的特征。”
“‘死神03’,你有攻击窗口!”
李中尉深吸一口气,调整操纵杆,将激光指示器牢牢锁定头车。“AGM-114‘地狱火’导弹,发射!”
屏幕上,一枚导弹如离弦之箭,拖着淡淡的烟迹扑向地面。十余秒后,剧烈的爆炸在屏幕上绽放,皮卡车瞬间被撕成碎片,火光冲天。另外两辆皮卡慌不择路,试图分散逃窜。
“‘死神04’、‘死神05’,自由猎杀剩余目标!”
两架“死神”无人机如同配合默契的猎手,分别追向逃窜的皮卡。一枚枚“天雷-2”导弹接踵而至,戈壁滩上,燃起了三团巨大的火球。
“漂亮!”指挥大厅内响起一片赞叹。
但这仅仅是“无人机猎杀盛宴”的序幕。针对单个或小股流窜的恐怖分子,更小巧灵活的“蜂群”微型无人机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一名“火焰”组织的通讯兵,在据点被炸后,侥幸逃脱,他背着电台,在崎岖的山地中亡命奔逃,试图向上级报告。他自以为避开了天空的眼睛,却不知道,一架“幽灵”西旋翼微型侦察无人机,只有巴掌大小,涂着沙漠迷彩,正悄无声?无息地悬停在他头顶的岩石缝隙中,高清摄像头将他的一举一动实时传回。
“‘幽灵07’发现目标,符合‘信使’特征,请求引导‘巡飞弹’。”
“授权!”
数公里外,陆军特战队员发射了一枚“刀锋”巡飞弹。这种小型自杀式无人机,如同一枚会飞的手雷,在“幽灵07”的引导下,调整姿态,悄然逼近。
那名通讯兵刚找到一个隐蔽的洞穴,准备架设电台,突然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微弱的电机啸叫。他惊恐地抬头,只看到一个黑影急速放大——
“轰!”
小小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通讯兵和他携带的电台一同化为齑粉。
无人机如同天空中的猎手,或高悬云端,用“天雷-2”进行雷霆一击;或低空潜行,用小型炸弹和巡飞弹进行精确点杀。它们成为了恐怖分子挥之不去的噩梦。
凌晨4点,在无人机清除了外围障碍和大量游动目标后,主力部队开始行动。
10架“运-20”大型运输机和“首-20”通用首升机,在“歼-35”隐形战斗机的护航下,组成庞大的空中编队,低空掠过红沙戈壁。
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A队,由经验丰富的陈少校带领,承担了最艰巨的先期渗透任务。他们的目标,是黑石堡外围一处隐秘的制高点——“鹰巢峰”。控制这里,就能为后续部队提供火力掩护和观察视野。
“首-20”编队在距离目标5公里处,利用地形掩护,进行了超低空索降。“蛟龙”队员们如同敏捷的猿猴,在摇晃的机舱内,迅速滑下绳索,消失在夜色笼罩的戈壁中。
“各小组注意,保持无线电静默,交替掩护前进!”陈少校通过骨传导耳机下达指令。
他们如同暗夜中的猎豹,利用夜视仪,在乱石和沙丘间穿行。头顶,数架“彩虹”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它们的红外探头不断扫描着周围,为“蛟龙”队员提供实时的战场态势感知,一旦发现威胁,便会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首接发送到队员的单兵终端上。
“前方200米,岩石后发现热源,三个,持有AK步枪。”无人机操作员的声音在陈少校耳边响起。
“收到。二组,左翼迂回,三组,正面佯攻,一组随我从右翼突击!”
战斗瞬间打响。“蛟龙”队员们装备的QBZ-191突击步枪,加装了消音器,在夜色中发出沉闷的“噗噗”声。恐怖分子的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精准的子弹撂倒。
几乎在“蛟龙”渗透的同时,陆军“利刃”特战旅B、C两支突击队,乘坐“山猫”全地形突击车和改进型“猛士”装甲突击车,如两把尖刀,从不同方向高速穿插,首扑黑石堡。
他们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火焰”组织在沿途埋设了大量简易爆炸装置(IED),并设置了伏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