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 章 兰悠

持敬斋随笔 拾趣青春 3224 字 2025-05-14 03:34

晨起推窗时,檐角正悬着最后一滴夜雨。春寒料峭的庭院里,忽然掠过一缕清泠的气息,似银针挑破青瓷盏中浮沫,又像古琴弦上滑落的露珠。循香转过廊角,见青石缝隙间斜逸出几茎碧叶,簇拥着两三朵素白,竟是去年移栽的寒兰开了。这暗香忽而让我想起朱熹"兰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的句子,在江南梅雨未至的时节,竟凭空生出几分坐对幽篁的禅意。于是写下点绛唇一首 :

婀娜花姿,风来别样霓裳舞。榖纹将去,且为芬芳驻。

悠影舒舒,怎奈清如许,更留取,寒香缕缕, 共伴无声雨。

兰香总是这般若有若无,仿佛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幻影,让人难以捉摸。张羽曾说过:“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这抹幽香既不像牡丹那般馥郁浓烈,令人感到压迫;也不像丹桂那样甜腻粘人,让人觉得有些俗气。它更像是月光洒落在溪水中,若隐若现,需要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它那清绝的韵味。

屈原在佩戴兰花时,想必也是深知其中的奥妙。他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草木的清气提炼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铠甲,让他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高洁与纯净。

千年之后,当我在庭院中偶然邂逅这一缕兰香时,竟惊讶地发现它与汨罗江畔的芬芳遥相呼应。时空在这淡淡的兰息中似乎折叠成了一层透明的蝉翼,将我与古代的诗人紧密相连。

我仔细端详着这株寒兰,它的花姿让我不禁想起了郑板桥的那句诗:“兰草己成行,山中意味长。”

这株寒兰的叶片细长而挺首,宛如一把把绿色的宝剑,首插云霄。而它的花瓣则洁白如玉,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云纹,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而成。这花姿,恰似《点绛唇》中所描绘的那样:“婀娜花姿,风来别样霓裳舞。”

清晨的微风轻轻拂过,寒兰那纤薄的花萼微微颤动着,宛如一位仕女轻拨箜篌的琴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最妙的是那弯曲的花茎,它既有屈子问天的孤傲弧度,又存着孔子遇隐者时的谦和回旋。这花茎的姿态,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这株寒兰的草木姿态中,我仿佛看到了华夏美学的密码。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自然之美、对艺术之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提到“境”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幅传说中的孔子周游图。在这幅图中,孔老夫子轻抚着琴弦,他的车架静静地停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原来,他是在等待一丛野兰完成绽放。

“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句千古名言,不仅仅是在描述草木的品德,更是在传达一种将天地视为书斋的广阔胸怀。而我窗下的这株兰花,虽然它生长在小小的庭院之中,但却真正地体现了张羽所说的“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的境界。

这株兰花,仿佛不受水泥墙壁的束缚,它的空灵之气在兰叶的舒展之间,悄然地弥漫开来。那清新的香气,仿佛能够穿透墙壁,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雨又落了。细密水珠缀在花瓣上,竟将寒香凝成可视的雾霭。这场景恰合了词中"榖纹将去,且为芬芳驻"的意境。忽而记起郑板桥罢官后画兰,总在根处点染荆棘,说是"满幅君子,奈何举世皆小人"。此刻雨打青衫的兰花,倒显出几分"悠影舒舒,怎奈清如许"的孤寂。可转念想朱熹所言"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穷困而改节",这清寂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暮色渐浓时,兰香愈发清冽。风裹着冷雨穿过花叶,竟奏出金石相击的泠泠声。这让我想起古琴曲《幽兰》的散音,相传孔子在陈蔡绝粮时,正是闻此曲而悟大道。此刻"寒香缕缕,共伴无声雨"的画面,倒似天地在演奏无声的韶乐。忽然懂得屈子为何要"结幽兰而延伫",原来草木清气真能涤荡胸中块垒。

夜半掌灯重读《离骚》,见"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句子,忽觉窗外的兰影投在书页上,与千年墨迹叠成重瓣的花。郑板桥说"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或许我们追寻的从来不是兰本身,而是那份"更留取"的执着。当第一缕晨光吻上带露的兰蕊,我忽然听见朱熹在时光深处吟诵:"晓起烟霞生几席,夜深灯火伴兰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