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 章 鹅鹅鹅

持敬斋随笔 拾趣青春 2876 字 2025-05-14 03:34

暮春的田埂泛着的光泽,新翻的泥土里嵌着星星点点的紫云英。我正俯身拨弄一丛野蕨,忽闻远处传来清亮的"鹅鹅"声,抬头便见数只白鹅排着队从竹林深处转出。它们步态从容,白羽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脚掌踏过水洼时激起细小的银花。这情景忽然让我想起千年之前那个七岁孩童写下的诗句,此刻天地间仿佛回荡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韵律。

骆宾王创作《咏鹅》时,年龄尚小,不过是个垂髫孩童,但他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将鹅的形态与神韵描绘得栩栩如生、精准入微。

或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骆宾王也曾像我一样,静静地站在池塘边,凝视着那群悠然自得的鹅。他看到了鹅群洁白如雪的羽毛,与碧绿的水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他注意到了鹅那鲜红的脚掌,在清波中轻快地划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这个早慧的孩子,以其敏锐的感知和细腻的笔触,用最简单、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了最生动、鲜活的场景。尽管时光己经流逝了千年,但我们依然能够透过他的诗句,仿佛亲眼目睹那群在水面上自在游弋的鹅,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我沿着田埂缓缓前行,目光所及之处,原本清晰的景象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倒流。恍惚间,我看到一个身影出现在前方不远处。那是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他正微微俯身,专注地书写着什么。

我定睛一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动——那竟然是王羲之!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此刻正以字换鹅。传说中,王羲之对鹅有着一种特殊的痴迷,他曾为了得到道士的鹅群,欣然挥毫写下了《黄庭经》。

此时此刻,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传说中的场景。只见王羲之的笔下,墨字如鹅群般灵动,在宣纸上嬉戏游走。他的笔法犹如行云流水,每一笔都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力量。而那些墨字,仿佛真的变成了一群活灵活现的鹅,或引吭高歌,或低头觅食,或振翅欲飞,栩栩如生。

我想,王羲之或许就是从鹅的形态中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那舒展的脖颈、流畅的线条,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化作了独特的神韵。他的字,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夕阳西下,我来到一处静谧的池塘边。水面上,几只鹅正在栖息。它们将头埋进翅膀里,仿佛在做着香甜的梦。这情景让我想起李商隐的《题鹅》诗:"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李商隐在诗中描绘了群鹅栖息的静谧画面,却又暗含隐逸之思。他或许借鹅的自在,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尘世喧嚣的厌倦。

夜幕降临,我回到家中,翻开《南史·萧琛传》。书中记载,西域使者进贡天鹅,途中天鹅飞走仅余一羽毛。使者献羽时言:"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千。鹅毛虽轻,却承载着使者的一片心意。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奢华的礼物,却忽略了最真挚的情感。或许,我们应该像那位使者一样,懂得"礼轻情意重"的道理,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

夜深了,窗外传来几声鹅鸣。我望着窗外的月光,思绪万千。鹅,这种看似普通的家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骆宾王的《咏鹅》到王羲之的换鹅,从李商隐的题鹅到千里送鹅毛的故事,鹅不仅是一种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或许可以从鹅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它们从容自在,不慌不忙;它们亲近自然,与水为友;它们懂得珍惜,即使只有一片鹅毛,也能传达深情厚谊。愿我们都能像鹅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用真诚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