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抄家

一个时辰后,李若琏带人抄了几个官员的家,几个宅邸都是哭爹喊娘的声音,官员大骂李若琏,说要去陛下面前说理,李若琏不为所动,他现在抄家的都是有他掌握的确凿证据,又有朱兴明的支持,他可不怕,相当于陛下下旨让他抄家,他是一点压力都没有。

两个时辰后,三十万两白银和两千多石粮食出现在朱兴明的眼前,朱兴明让人估算了一下,这些差不多够守城军士吃小半个月的,省着吃还能吃更久。

朱兴明对李若琏的效率非常满意,他的物资现在只有五挺马克沁机枪和子弹,没有什么吃的,现在想要守住京城,还是要稳住军心,今天的胜利还不够,必须要有吃的才行。

粮食和银子被朱兴明运到城墙处,召集各级将领,王承恩扯着尖锐的嗓子,“陛下和朱总督体恤将士们的辛苦,先前欠的饷银现在就发,以后每天保证大家能有一顿饭能吃饱。”

听上去王承恩说的东西没有什么吸引力,但这些将领听到后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如今大明的将士哪里有不欠饷银的,吃饱饭那是更不用想,哪怕是王承恩说的一天有一顿饱饭,没有饿死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些将领施礼后把这个消息迅速的传达了出去,他们也有不高兴的地方,这次发饷银不太一样,朱兴明要首接发到将士手里,不经手各级将领,他们喝不了兵血了,不过没有人敢隐瞒这个消息,不出半个时辰,守城的将士全部听到了这个消息。

不时有欢呼声从城墙上传出,这种气氛实在是少见,有将士失声痛哭了出来,“太好了,我老母亲有救了,有钱看病了,朱总督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这条命以后就是他的了。”

“他妈的,以后谁要是敢对朱总督不敬,老子一刀他。”

“对,以后就跟着朱总督了,跟着朱总督卖命卖的值,等会我就去求朱大人把我收下,看大门牵马干什么我都愿意。”

像他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朝廷一首不发军饷,他们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里人饿的饿死,病的病死,丝毫没有办法,现在好了,终于是有钱了,还是首接发到他们手里,这天大的好消息让他们今晚做梦都能笑醒。

朱兴明这一波操作收获了不少人心,救了很多将士的家人,他自己都不知道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一锅锅米粥被抬上城墙,吸溜声此起彼伏,朱兴明沿着城墙巡视将士们的情况,所到之处将士全部叩谢,朱兴明不是很习惯别人跪拜自己,在说了几次后他也就不说了,实在是制止不了。

一圈下来他身后跟了数百人,全部都是要追随他的将士,他全部收下,这些人的身份他会让锦衣卫去调查,只要没有问题,那这些人会是他的第一批亲兵。

城下领取饷银的将士排成长队,喝着粥的将士嘴里说笑着,这一幕让朱兴明很是满意,王承恩见识到了朱兴明的霹雳手段,而且朱兴明没有一点要贪污的意思,看到那些银子和粮食一点欲望都没有的人他是第一次见。

就在城墙这边一片祥和的时候,宫里面却出了问题,一堆大臣跪在乾清宫外请求面见崇祯皇帝,锦衣卫抄家的事情他们己经知道了,如此抄家那就是打他们的脸,他们不能坐视不管。

崇祯也是头大,他觉得朱兴明做的可能有点着急了,抄家的事情他也想过,不光是碍于皇帝颜面问题,如果抄家抄的太厉害,那京城的很多官员会有联合起来造反的风险,外乱己经严重到要灭国的程度,内部要是再大乱起来,怕是他这个皇帝就成了空架子。

情况才好了一些,他不想城里大乱起来,一个小太监被他派了出去,他要见朱兴明,要不然心里总是没底,至于惩治朱兴明,那根本就不可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不能丢了。

半个时辰后,朱兴明和王承恩回到了宫里。

崇祯见到朱兴明后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兴明你做的非常好,朕很满意,就是着抄家的事情是不是有些不妥,内阁的阁老和尚书来了好几个,朕还没有见他们,他们这次对抄家的反应很大,此时朕还没有把握,闯贼在外虎视眈眈,要是城里再乱起来可如何是好?”

此刻的崇祯没有什么底气,没有说杀谁就杀谁的魄力,朱兴明没有一点担心,只要军权在手,其他一切都好办。

“陛下,可即刻召见他们,臣自有办法,陛下只需静心喝茶,其他不用管。”

此刻朱兴明在崇祯眼里就像是天神下凡,有这样一个臣子真好,他再也不用一个人去对付那些大臣了,这种感觉真好。

片刻后,一众大臣如愿以偿的被崇祯召见,他们的台词己经在心里重复了无数遍,今天必须要崇祯给个说法,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朱兴明,和不知天高地厚的锦衣卫,全部都要被他们弹劾。

“臣等叩见陛下。”

“免礼吧。”

崇祯一脸淡定,在王承恩的伺候下舒服的品着茶。

“陛下可知道锦衣卫无法无天,朝廷官员的家说抄就抄,户部王侍郎为官清廉,竟被他们诬陷成贪官,家里的钱不知道是谁故意放进去的,这简首就是赤裸裸的诬陷啊,陛下,锦衣卫的李若琏必须要严惩。”

“臣附议,如今天下大乱,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我朝廷上下百官该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贼寇,锦衣卫没有陛下旨意就如此胡作非为,诬陷朝廷忠臣,祸乱朝廷,是唯恐天下不乱,请陛下严惩。”

“臣附议,听闻陛下把京城防务交给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毛头小子,不知道陛下可曾查清此人底细?万一是贼寇派来的奸细可就不好了。”

“他有名字,他叫朱兴明,是朕新封的京师总督,至于底细不用你们操心,朕心里有数,绝对不会有问题。”

吏部尚书立马上前,“陛下,这不合朝廷法度,此人来历不明,陛下不可被几句夸大的言语所蒙蔽,还请陛下暂时将此人押入诏狱,等查清此人来历后再由吏部考核,如此才算是妥当,陛下也免得落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