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寻得安稳的栖身之所

警车的红蓝灯光在雨幕中闪烁,苏小卿抱着星星蜷缩在老陈的面包车后座。混混们的叫骂声渐渐远去,可她的身体仍止不住地颤抖。星星将小脸埋在她颈窝,温热的呼吸带着不安:“妈妈,我们还能回去吗?”

老陈透过后视镜看了她一眼,方向盘上的手紧了紧:“先去我堂弟那儿躲躲,天亮了再想办法。” 面包车颠簸着穿过灰港贫民窟的巷道,积水在车轮下炸开污浊的水花。苏小卿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想起铁皮屋里散落的婴儿用品,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堂弟家是栋破旧的二层小楼,墙皮剥落的客厅里摆着几张行军床。老陈的弟媳王婶立刻煮了姜茶,粗糙的手掌轻轻拍着苏小卿的背:“可怜的姑娘,快把湿衣服换了。” 她变魔术似的从柜子里翻出件宽大的毛衣,“这是我儿子以前的,虽旧了点,但暖和。”

后半夜,星星又发起了低烧。苏小卿蹲在卫生间门口,就着昏暗的灯光冲奶粉。瓷砖地面沁着寒气,透过单薄的拖鞋渗进骨头。她想起林悦说过的话:“不能总这样东躲西藏,必须找到合法的住所。” 可对于一个没有身份的偷渡客来说,谈何容易?

天亮时,林悦带着早餐出现在门口。她看着苏小卿眼下的青黑,从包里掏出一叠文件:“我联系了华人互助会,他们有个‘临时庇护计划’。” 她推了推眼镜,“但需要你配合做些社区服务,比如教老人英语。”

苏小卿的手指抚过文件上的条款,呼吸变得急促。社区提供的公寓虽然在治安较差的西城区,却是她和孩子真正意义上的 “家”。当她在协议上签下名字时,笔尖在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那是她在异国他乡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拥有一个栖身之地。

搬家那天,老陈带着餐馆的伙计们来帮忙。面包车装满了星星的小被子、捡来的二手婴儿床,还有王婶硬塞给她的半袋大米。“到了那边别逞强,” 老陈往她口袋里塞了包晕车药,“遇到事儿就给我打电话。”

新公寓的楼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702 室的铁门锈迹斑斑。可当苏小卿打开房门,阳光透过破洞的窗帘洒进来,星星突然挣脱她的手,兴奋地在空荡的房间里转圈:“妈妈,我们有自己的家啦!” 孩子的笑声像银铃,驱散了空气中的阴霾。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天,麻烦接踵而至。隔壁的醉汉总在深夜砸墙,震得天花板的灰簌簌往下掉;社区的混混们盯上了这个带着孩子的单身女人,在门口留下恐吓涂鸦。最棘手的是身份核查,苏小卿每次听到楼下来人的脚步声,都要慌忙藏起星星,生怕被移民局发现。

林悦再次出现时,带来了转机。她递给苏小卿一张工作证:“互助会缺个会计助理,虽然薪水不高,但能解决你的合法身份问题。” 她指着工作证上的照片,“从今天起,你是有正式文件的 M 国居民了。”

入职那天,苏小卿将星星托付给社区托儿所。隔着铁门,她看着女儿攥着其他小朋友的手,怯生生地学着唱英文儿歌。晨光中,托儿所墙上的彩虹涂鸦鲜艳夺目,这一刻,她突然觉得所有的苦难都值得。

傍晚回家时,苏小卿顺路买了盆绿萝。塑料花盆很便宜,叶子还有些发黄,可当她把它放在窗台上,整个房间似乎都有了生机。星星趴在地板上,用蜡笔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房子,嘴里念叨着:“这是妈妈,这是我,还有小宝宝……”

深夜,苏小卿坐在餐桌前整理账本,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笔记本上。楼下传来零星的争吵声,远处港口的汽笛声隐约可闻。她摸了摸抽屉里藏着的亲子鉴定报告 —— 那是林悦悄悄帮她做的,也是扳倒林健的关键证据之一。

绿萝的藤蔓垂落在账本上,叶片轻轻颤动。苏小卿放下笔,走到窗边。灰港的夜景依旧喧嚣,霓虹灯光映照在她脸上,却不再如往日般刺眼。这个曾经让她恐惧、绝望的城市,终于有了一处能让她和孩子安心栖息的角落。而她也清楚,这只是开始,复仇之路漫漫,但只要有这个家在,她就有了与命运后续可以围绕苏小卿在新工作中获取关键线索,或是林健察觉到她的存在后展开针对行动的情节。你对这一章的节奏、情节安排是否满意?若有修改方向,欢迎随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