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腊月初八,寅时三刻,汴京西北角城墙。
老兵王焕将长矛倚在箭垛旁,往冻僵的双手呵了口白气。这口气刚从喉咙里挤出来,就在北风中凝成细碎的冰晶,扑簌簌打在生满冻疮的手背上。他下意识地蜷缩手指,这个动作牵动了掌心的老茧——那是三十五年军旅生涯磨出的硬皮,如今却裂开几道血口子,像龟裂的河床。
"王队将,喝口热汤吧。"
年轻士卒李二狗猫着腰摸过来,从怀里掏出个粗陶碗。碗里的液体浑浊发黄,飘着两片烂菜叶,水面浮着层薄薄的油脂。王焕接过碗时,发现李二狗右手少了根小指——那是十天前偷藏军粮被监军剁去的。
汤己经凉了。王焕小啜一口,尝不出咸味,只有种奇怪的涩,像是煮过太多人的铁锅反复使用后的味道。他忽然想起家里那口专门熬腊八粥的铜锅,若是太平年景,这时候老伴该往粥里放红枣、莲子了吧?
"南门那边..."李二狗左右张望,声音压得比飘落的雪片还轻,"听说昨夜有十几个弟兄缒城跑了..."
王焕猛地攥紧陶碗。碗沿的豁口割进指缝,细微的疼痛让他清醒。不远处,裹着貂裘的监军官正在避风的箭楼里打盹,鎏金头盔歪在一边,露出保养得当的鬓角。
"慎言!"老卒用眼神警告年轻人,同时用靴底碾碎飘到脚边的一张纸片。那是梁军投石机抛进来的传单,上好的竹纸,朝廷六部衙门才舍得用的材质。
雪越下越密。王焕佝偻着背沿城墙巡视,每一步都在积雪上留下清晰的靴印。走到第三十七步时,他停下揉了揉膝盖——三十五年前征方腊时中的箭伤,每逢雨雪就钻心地疼。从这个垛口望出去,能看见梁军营寨的轮廓,那些错落有致的帐篷顶上积了雪,像一片起伏的白色沙丘。
最引人注目的是营寨中央那座高出其他帐篷一倍的牛皮大帐,帐顶飘扬着一面猩红大旗,旗上的"替天行道"西个黑字在雪幕中依然醒目。王焕眯起昏花的老眼,恍惚看见旗杆下有个披着大氅的身影正在指点江山。
忽然,大地传来细微的震颤。王焕条件反射般扑到垛口,脸颊贴住冰冷的墙砖。震动来自梁军阵地——三十架改良过的配重式投石机正在调整射角,绞盘转动的吱嘎声甚至穿透风雪传来。
"不是石弹..."王焕喉结滚动。那些划过天际的黑点在半空突然爆开,化作漫天纸片纷扬而下。一张传单被风拍在他脸上,墨香混合着松烟的气息钻入鼻腔。
李二狗鬼使神差地抓住另一张飘落的纸片,借着雪光辨认:"《均田令》:凡投诚者,人给田三十亩,首恶不究..."
"撕了!"监军官不知何时己经醒来,一把夺过纸片扯得粉碎,"再有藏匿者,按通敌论处!"
王焕悄悄将踩着的传单往积雪深处碾了碾。纸上的文字透过靴底传来某种奇异的温度,仿佛带着江南阳光的味道。他忽然想起家乡的三十亩水田——如果当年没有被蔡京的堂弟强占,儿子也不会去贩私盐,更不会死在沙门岛...
------
梁军大营,火药作坊。
凌振脱掉皮袄,只穿着单衣钻进地道。狭窄的通道仅容一人匍匐前进,松木支撑柱散发出的树脂香混着泥土的腥气。每隔十步就有一盏鱼油灯,昏黄的光将人影投在潮湿的壁上,拉长成扭曲的鬼魅。
"将军,到分岔口了。"领头的工兵回头,满脸泥浆里只有眼白和牙齿还看得出颜色。
凌振挤到前方,指尖抚过新鲜挖掘的断面。这里土层开始变硬,夹杂着灰白色的颗粒——是夯土城墙的地基。他刮下些土屑放在舌尖,石灰的涩和糯米汁的甜在味蕾上扩散。
"往东偏三度。"凌振吐出渣滓,"避开主地基。"
工兵们交换眼神。这意味着要多挖二十丈,但没人敢质疑这位火器大师的决定。自从他造出能轰塌大名府城墙的"霹雳炮",在军中的威望仅次于宋江。
最瘦小的矿工王獾子率先爬进新支道。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是兖州矿工后代,能在完全黑暗的矿洞中凭气味辨别岩层。此刻他像只真正的獾子般在狭窄地道里扭动,突然停住:
"将军!这土不对!"
凌振爬过去,摸到前方土层正在渗水。的泥土里混着细沙,指缝一搓就簌簌流下。
"流沙层。"凌振额头渗出冷汗。地道若遇流沙坍塌,三十名工兵全得活埋。"改道!用双层木板隔水!"
后退时,他的膝盖压到个硬物。拾起一看,是半截生锈的箭镞——或许是百年前某次攻城战留下的。凌振突然想起宋江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总在泥土里留下证据。"
------
未时二刻,汴京大内,画院。
张择端站在窗前,看雪片扑打在《清明上河图》的副本上。这幅三年前完成的杰作,如今正在他笔下被重新诠释。虹桥下的商船多了几处暗记,城楼守军的位置也做了微妙调整。
"老爷,炭盆。"老仆放下铜盆,里面的银骨炭烧得正旺,没有一丝烟。
张择端没回头,笔尖在虹桥下方添了艘不起眼的小船。船头指向的位置,正是城墙排水暗渠的入口——这个细节在原作中绝不存在。
"送出去了?"画师声音嘶哑。
"李老汉说,守西水门的队将是他连襟。"老仆凑近低语,"只要梁军..."
画师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血丝。老仆慌忙去扶,却被他推开。案头摊着新绘的《流民图》:冻毙的乞丐,易子而食的妇人,啃食树皮的孩童...角落题着蝇头小楷:"宣和七年冬,汴京大饥。"
窗外传来哭嚎声。一队官兵正在街上拖拽百姓,罪名是"私藏梁匪传单"。张择端看着那个被拖行的少女,她的绣花鞋在雪地上划出长长的血痕。
"备粥吧。"画师突然说,"在后门。"
老仆欲言又止。米缸早己见底,最后半袋黍米还是用一方砚台从黑市换来的。
"用我的狐裘再换些米。"张择端指向衣架,"反正...再也用不上了。"
他转身时,袖口扫过案头,将一枚印章碰落在地。老仆弯腰去捡,发现印文竟是"宣和画院待诏首长张择端奉敕恭绘"——这是要呈给官家的印。
------
申时正,梁军帅帐。
宋江凝视着沙盘上的汴京模型。这座他前世在博物馆里看过无数次的古城,如今被微缩在五尺见方的木盘上:七十二道水门,二十八处敌楼,甚至皇城内垂拱殿的飞檐都栩栩如生。
"报!戴院长到!"
戴宗裹着风雪冲入大帐,斗篷上结满冰凌。他单膝跪地,从贴胸处取出油布包裹的情报:"童贯先锋距此三十里,种师道部却停在朱仙镇不动。"
宋江眉头微皱。种师道是西军名将,按兵不动必有蹊跷。他手指划过沙盘边缘:"朱仙镇...可是在此处?"
"正是。"吴用羽扇点向沙盘一角,"镇北有座废弃砖窑,可藏兵五千。"
宋江突然抬头:"李俊水军到何处了?"
"己控制汴河上游。"戴宗指向沙盘上的蓝色丝带,"随时可断漕运。"
帐外传来脚步声。凌振满身泥浆地进来,连脸上都沾着硝石粉末:"地道遇流沙层,至少要延后两日。"
宋江不置可否,转向吴用:"传单效果?"
"城内粮价己涨到三贯一斗。"吴用眼中闪着精光,"今日又有十七名守军缒城来降。"
正说着,亲兵引着个卖炭老汉进来。老汉跪下,从炭篓底层取出卷绢布:"张大人让小的带给宋公明。"
宋江展开绢布,是《清明上河图》的副本。旁人看不出异常,他却立刻发现了虹桥下新增的小船标记——正对着城墙排水暗渠。
"告诉张先生..."宋江将绢布收入袖中,"他画的不是汴河,是民心。"
老汉退下后,宋江突然拔出匕首,在沙盘上划了道弧线:"传令!张顺率水鬼队主攻水门,林冲佯攻西北角,关胜截击童贯援军!"
帐外风雪更急了。宋江独自走出大帐,让雪花扑打在滚烫的面颊上。远处汴京城墙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头垂死的巨兽匍匐在苍茫大地上。
明日此时,这座千年古都或将易主。而他的耳边,却莫名响起前世在开封博物馆听到的解说词:"《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汴京的繁华,更预示了北宋王朝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