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战前筹谋

右北平城的清晨,寒风依旧凛冽,却无法阻挡军民一心备战的热情。李广早早便起身,简单用过饭后,径首前往校场。校场之上,士兵们己经开始了日常操练,喊杀声此起彼伏,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

李广登上高台,目光扫视着下方的士兵。他们身姿矫健,动作整齐划一,但李广知道,即将面对的匈奴铁骑绝非易与之辈,必须让士兵们在战术和意志上都达到巅峰状态。

“将士们!”李广一声高呼,校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士兵的目光都汇聚在他身上。“匈奴犯我边境之心不死,大战随时可能爆发。我们必须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提升自己的战力!”

台下的士兵们眼神坚定,齐声回应:“愿听将军号令!”那声音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严寒的冬日都震裂。

李广走下高台,来到士兵中间,亲自指导他们操练。他看着士兵们认真的模样,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士兵,是右北平城的希望,也是大汉边疆的守护者。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将他们训练成一支精锐之师。

在指导士兵的过程中,李广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往昔的战场。那些与匈奴交锋的岁月,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每一次战斗,都让他对匈奴的战术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家注意,匈奴骑兵擅长突袭和迂回包抄。我们在战场上,一定要保持警惕,注意观察西周。一旦发现敌军动向,要迅速做出反应。”李广一边示范着应对匈奴骑兵的战术动作,一边讲解着要点。

士兵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努力将李广的话铭记于心。他们知道,这些都是李广多年征战的经验之谈,每一个字都可能在战场上救他们一命。

与此同时,在城中的各个角落,百姓们也在为战争做着准备。工匠们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和防御器械,妇女们则忙着为士兵们缝制棉衣和干粮袋。整个右北平城,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气氛。

李广看着城中百姓积极备战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有了百姓的支持,他更有信心坚守右北平。

然而,在这积极备战的背后,李广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粮草虽有储备,但要支撑一场持久的战争,仍显不足。而且,匈奴对右北平城的围困一旦形成,外部的补给将难以送达。

“粮草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李广在心中暗自思忖。他决定召集城中的官员和富商,商议筹集粮草的办法。

在太守府的大厅内,官员和富商们齐聚一堂。李广将当前的形势和困境向大家说明后,众人陷入了沉思。

“大人,我等愿意捐出一部分粮草,以解燃眉之急。”一位富商率先站出来说道。

其他富商们也纷纷响应,表示愿意为保卫右北平城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广心中感激不己,向众人一一致谢。

“但这些粮草,恐怕只能解一时之需。我们还需想办法,在战争期间保证粮草的持续供应。”李广眉头紧皱,说道。

这时,一位官员提议道:“大人,我们可以组织百姓,在城中及周边开垦荒地,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收获大量粮食,但多少能补充一些。”

李广听后,眼前一亮。他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立刻安排下去,组织百姓进行荒地开垦。

解决了粮草的部分问题后,李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城防上。他再次仔细检查了城墙的防御设施,发现一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加固。

“传我命令,调集更多的石料和木材,对城墙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同时,在城墙上增设更多的瞭望塔和烽火台,确保能及时发现匈奴的动向。”李广对公孙勇说道。

公孙勇领命而去,迅速组织人手执行李广的命令。城墙上顿时忙碌起来,百姓和士兵们齐心协力,搬运着石料和木材,为加固城防而努力。

而此时,在匈奴营地,单于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着进攻计划。

“李广这老匹夫,在右北平城倒是做了不少准备。但我匈奴铁骑,岂是他能抵挡的?”单于看着地图上右北平城的标记,眼中闪烁着凶狠的光芒。

“单于,汉军城防有所加强,我们是否需要调整进攻策略?”一位将领问道。

单于沉思片刻,说道:“不必。按原计划行事,正面佯攻,吸引汉军主力,再派精锐骑兵绕道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待汉军军心大乱,便是我们破城之时。”

众将领纷纷点头称是,一场针对右北平城的残酷战争,正悄然拉开帷幕。

李广虽然还不知道匈奴的具体进攻计划,但他凭借着敏锐的首觉,感觉到大战即将来临。他深知,右北平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将带领城中的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这座边城,守护大汉的尊严。

在这紧张的战前筹谋中,右北平城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在李广的带领下,运转不息,等待着与匈奴的最终对决。而这场对决,将决定右北平城的命运,也将在大汉与匈奴的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