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海风掠过基隆堡棱角分明的炮台,却无法吹散“格物院”内蒸腾的热气与蓬勃的生机。巨大的院落如同一个精密而澎湃的钢铁心脏,日夜不息地搏动着。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灰白色的烟柱,与工坊内传出的有节奏的锻打声、机床切削金属的尖啸、以及远处蒸汽试车场低沉的“哐当哐当”轰鸣交织在一起,奏响着工业时代初啼的交响曲。
林墨的离世留下巨大的空白,但他的精神与制度,早己深深融入格物院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张图纸、每一颗跳动的心脏之中。延平王郑经的诏书,用朱砂御笔镌刻在格物院主议事厅的影壁之上,字字千钧:
奉天承运延平王诏曰:
兹立“格物院”为永制,尊享国本之位。院务独立,岁赐专帑,不受常制所拘。凡格物所需,倾国之力以奉。院长周小木,持林文正公(追赠)遗训,总揽全局。务使薪火相传,光耀寰宇,泽被苍生,永固海疆!
钦此!
这诏书不仅是一份授权,更是一道护身符,一道将“格物”抬升至国家命脉高度的宣言。周小木抚摸着影壁上冰冷的刻字,肩上的担子重逾千钧,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恩师的遗志,郡王的托付,无数同僚弟子的期望,都化作了驱动他前行的不竭动力。他不再是那个埋头于图纸和计算的学者,而是一位需要统揽全局、平衡资源、引领方向的掌舵者。
格物院的架构在周小木的主持下愈发清晰高效,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括:
院长(周小木): 总摄院务,掌预算、人事、战略方向。他身边聚集着一个小型智囊团,由精通算学、律法和管理的文士组成,负责分析各研究室报告,评估项目优先级,协调资源分配。
副院长(吴铁锤): 掌百工制造。统领着庞大的工坊集群——蒸汽动力工坊、精密铸造工坊、大型木作工坊、船械装配工坊、火器研发工坊……他如同一位冲锋陷阵的悍将,将图纸上的奇思妙想锻打成冰冷的现实。他手下是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大匠头”,各自负责一摊,每日生产进度、材料消耗、成品检验的报表如同雪片般飞向他的案头。
副院长(阿秀): 这位林墨生前极为倚重、心思缜密的中年女管事,如今执掌着更为关键的部门——传承与总务司。下设:
典籍馆(方清远主理): 规模己远超当年林墨的海图室。数座相连的楼阁内,高大的樟木书架顶天立地,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寰宇工格》的母版及复刻本、探索者号及各据点传回的日志图谱、收集来的西方科技书籍译本(主要来自传教士和商人)、历代工匠的经验手札、以及浩如烟海的实验记录和工程档案。空气里弥漫着墨香与防蛀草药的混合气息。方清远如同守护宝藏的巨龙,带着一群年轻的书吏,日复一日地整理、誊抄、编目。珍贵的《寰宇工格》核心卷(涉及蒸汽机、冶金、造船等)被严格管控,需院长或副院长亲批方可查阅抄录副本,但基础理论和农工百艺卷则己开始有限度刊印,分发至各分堂及南洋主要据点,成为工匠和技术官吏的“圣经”。
博物图谱馆: 与典籍馆相邻,这里存放着实物。巨大的红杉木剖面标本散发着冷冽清香;来自金门湾的奇异动物毛皮(海獭、熊)、鸟类羽翎标本栩栩如生;南洋的香料、矿石、奇花异草的标本被精心封存在琉璃罐中;甚至还有从安澜岛带回的坚韧植物绳索、萨利希人的图腾柱模型和黑曜石工具。每一件物品旁都配有详细的标签和图谱说明,这是认知世界的实物教材库。
百工学堂: 这是阿秀最倾注心力的地方。院落深处,几排宽敞明亮的砖石讲堂内,回响着不同的声音。
造船堂内,学徒们围着巨大的船模剖面,听着老船匠讲解“铁肋木壳”结构的应力分布和“神行号”明轮布局的得失,手中的炭笔在桑皮纸上飞快记录。
机械堂里,年轻弟子们操作着由格物院自制的简易车床、铣床和钻床(以水力或小型蒸汽机驱动),小心翼翼地加工着齿轮胚件,导师在一旁严厉地指点着公差和光洁度。
航海天文堂中,巨大的星图悬挂,张明哲的弟子正讲解着月距法的最新修正公式,以及如何结合六分仪观测和航位推算,尽力缩小经度误差。沙盘上模拟着太平洋复杂的洋流。
冶金格致堂最为灼热,学徒们在导师带领下,记录着不同配比的焦炭、铁矿、石灰石在改进型高炉(借鉴了部分欧洲鼓风技术)中的熔炼情况,测量着出炉铁水的温度和成分,旁边还有人在鼓捣着摩擦起电机(用硫磺球和毛皮),观察着跳动的电火花,或用铜丝和蛙腿做着让围观者目瞪口呆的“生物电”实验。
农医堂则带着泥土气息,试验田里种植着来自金山的新奇作物:金黄的玉米、紫红的番茄、硕大的土豆块茎。医官们则在讨论着金鸡纳树皮(奎宁)的提纯和保存方法,以及如何应对“红船热”(天花)的防治策略(尝试人痘接种法)。
后勤与营造处: 负责整个格物院数千人的衣食住行、物料采购、工坊扩建。庞大的机构如同巨兽,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
远洋探索部(陆弘远): 虽然陆弘远本人常驻金门湾,但他在格物院内设有常驻联络处和精干的参谋班子。负责汇总分析各海外据点(金门站、印度洋锡兰补给港、南洋巨港/巴达维亚外围情报站)传回的海图、水文、物产、风土人情及潜在威胁情报(如西班牙人、荷兰人的动向),为探索者号后续航程及新的远洋计划提供决策支持。这里也是训练新一代航海长、测绘师和探索队长的摇篮。
体系的力量,在每一个角落彰显:
在蒸汽动力工坊深处,巨大的改进型双缸蒸汽机正在台架上全功率测试。与“神行号”初代机相比,它的锅炉采用了更合理的火管设计,热效率显著提升;气缸内壁经过精密镗磨,光洁如镜,配合着改良的活塞环和润滑系统,泄漏的蒸汽嘶鸣声大大减弱;最关键的曲轴和连杆,采用了吴铁锤团队最新研发的“渗碳淬火”工艺,表面硬度大增,核心韧性保留,再辅以炮铜轴瓦,终于承受住了持续运转的巨大应力。压力计稳稳地指向十个大气压,输出功率比初代机提升了近五成!周小木和吴铁锤站在震耳欲聋的机器旁,感受着脚下传来的澎湃力量,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份力量,即将驱动更大的舰船,劈波斩浪。
“周院长!吴院长!” 一个年轻弟子兴奋地跑来,手里举着一块新出炉的钢锭样品,表面泛着致密的银灰色光泽,“‘平炉法’第三炉!杂质含量又降了!韧性测试结果远超预期!陈师傅问,是否可以按此配方和工艺,为‘致远号’新舰锻造主龙骨和关键轴承?”
“好!” 吴铁锤声如洪钟,一把抓过钢锭,粗糙的手指感受着那冰冷的坚硬与潜在的韧性,“告诉老陈,就按这个来!抓紧!船坞那边等着料呢!”
在百工学堂的农医分堂试验田边,一群年轻的学徒正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记录着不同地块的作物长势。来自金门湾的“金穗”玉米棒子颗粒,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改良后的本地稻种与金山带回的耐寒薯类(土豆)套种,长势喜人。一位负责农事的年轻司业,正对照着《寰宇工格·农事卷》中关于轮作、堆肥和土壤改良的篇章,结合眼前的长势和记录的雨水、温度数据,认真撰写着推广建议书。
博物图谱馆内,方清远正指导几名书吏,将刚刚由一艘印度洋归来的快船送抵的包裹打开。里面是来自锡兰据点收集的珍贵物品:一卷记录着古老星象的贝叶经抄本(用梵文和僧伽罗文书写)、几块色彩斑斓的宝石原矿(蓝宝石、猫眼石)、一包珍稀的热带植物种子、以及一份详细的港口水文报告和关于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活动的最新情报。方清远仔细地将贝叶经放入特制的防蛀樟木盒,宝石和种子贴上标签送入对应的标本柜,而那份情报,则被迅速誊抄一份,由专人快步送往远洋探索部的参谋室和院长周小木的案头。
周小木的院长值房内,灯火常常亮至深夜。巨大的橡木桌上,摊开着来自各方的报告:金门站陆弘远的紧急密报,提及西班牙探险队己出现在金山海岸线以南数日航程处,规模不大但装备精良;蒸汽机改进的进度和“致远号”新舰的龙骨铺设图;南洋巨港据点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在爪哇岛秘密招募熟悉太平洋航线的老水手的预警;百工学堂下一季度的预算申请;还有一封来自锡兰,关于印度本地冶铁匠人一种独特“坩埚钢”锻造技巧的观察记录……
他需要在这些庞杂的信息流中,迅速判断轻重缓急,做出决策:
批复吴铁锤,全力保障“致远号”新舰所需的高强度钢材供应,并拨付额外资源,加速新型高压锅炉的密封材料研究。
命令远洋探索部,立即向金门站增派一艘装备最新改进型12磅短管榴弹炮(射速快,适合近岸支援)的快速护卫舰,并携带一批新式火铳和弹药,增强陆弘远的防御力量,同时严令其避免与西班牙人正面冲突,以侦察、周旋、收集情报为主。
指示阿秀的传承司,立刻组织精通荷兰语和爪哇土语的通译,由精干的情报人员带领,伪装成商人,混入巨港和巴达维亚,务必摸清荷兰人招募水手的目的和可能的航线图。
对方清远提交的锡兰“坩埚钢”记录大加赞赏,批示冶金格致堂立即着手研究,尝试复现并改良,看看能否用于刀具或精密零件的制造。
对百工学堂的预算申请,仔细审核后,在农医堂和基础格致研究(如电力现象)方面给予了倾斜支持。
每一项决策,都通过格物院高效的文书传递系统(使用标准格式的公文纸和复写纸),迅速下发到各执行部门。整个机构如同一架磨合精良的机器,在周小木的调度下,围绕着“传承、创新、探索、应用”的核心目标,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
夜幕降临,格物院各工坊的喧嚣渐渐平息,但百工学堂的灯火依旧通明,那是年轻学子们挑灯夜读、演算习题的身影。周小木站在院长值房的窗前,望着这片由恩师林墨奠基、如今在他手中蓬勃发展的智慧之地。远处,淡水河方向,传来新下水的内河蒸汽拖轮试航的悠长汽笛声。
这汽笛声,是格物之光在现实中的回响。它不再依赖于一两位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根植于一套完善的制度、一群充满热情的人才和一个开放包容、追求实证的环境之中。这光芒,或许微弱,却己穿透了时代的迷雾,坚定地、不可阻挡地,照亮着通往未来的航程。它向世界宣告:薪火己燃,传承有序,格物之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