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周三的活动时间

孤屿之雨 灰调弦 2490 字 2025-07-02 14:02

物理竞赛小组的活动地点定在实验楼顶层一间闲置的小教室。这里远离主教学楼的喧嚣,窗外视野开阔,能看到远处城市模糊的天际线和楼下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冠。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进来,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

每周三下午的活动时间,成了宋栀晚隐秘的期待与煎熬并存的两小时。

煎熬,是因为纪清璃的存在像一面过于明亮的镜子。她思维敏捷,反应奇快,往往祁景凉刚点出问题的关键,她就能迅速抓住核心,提出各种天马行空却总能切中要害的思路。

她与祁景凉之间的讨论高效得令人窒息,跳跃的思维在空中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宋栀晚常常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勉强跟上他们的节奏,稍有分神就会掉队。

那种智商被碾压的无力感,以及面对纪清璃毫无保留的热情时隐隐的自卑感,像细小的沙砾,无声地磨蚀着她的信心。

而期待,则源于祁景凉。

祁景凉依旧是那个话不多、表情稀缺的祁景凉。但他主持着整个讨论的节奏,像一位冷静的舵手。

他敏锐地指出思路的偏差,精准地抓住逻辑的漏洞,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拆解得条理分明。他对待宋栀晚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自习课上那种公事公办的、近乎施舍的指点。他会首接向她提问:“宋栀晚,这个模型边界条件你怎么看?”或者在她卡壳时,目光平静地扫过来,带着无声的催促和等待。他不会像对待纪清璃那样首接点破她的错误,但那份沉静的注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逼迫着她必须快速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让宋栀晚心悸的,是当她偶尔灵光一现,磕磕绊绊地说出一个尚不成熟的思路时,祁景凉的反应。他不会立刻否定,也不会像纪清璃那样兴奋地接话。他会微微蹙眉,似乎在快速评估这个思路的价值,然后,会给出极其简短的反馈:“方向可行,但变量耦合有问题。”或者“切入点偏了,核心在能量传递效率。”

这些反馈,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瞬间剥离出她思路中的谬误,却又同时肯定了她思考的价值。

没有鼓励的言语,没有温和的表情,只有纯粹理性的、指向问题核心的剖析。

每一次得到这样的反馈,宋栀晚都会感到一种奇异的、被尊重的满足感。仿佛她混乱的思绪,在他那双清冷的眼中,也具备了被严肃对待的资格。

她开始更加努力。活动前疯狂预习,活动后反复咀嚼讨论的内容。她强迫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祁景凉的思维方式和纪清璃的解题灵感。

她发现,祁景凉的思路如同精密的仪器,追求绝对的逻辑自洽和最优解;而纪清璃则更像跳跃的火焰,首觉敏锐,擅长从意想不到的角度破局。而她,宋栀晚,则在两者之间笨拙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更注重基础模型的扎实构建,擅长在细节处发现被忽略的关键点。这种笨拙的融合,竟也让她在几次讨论中,意外地成为了连接两种思路的桥梁。

三人围坐在那张铺满草稿纸和参考书的课桌旁,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微缩的世界。阳光在纸页上移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纪清璃清脆的提问声、祁景凉低沉简短的回应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

窗外是广阔的世界,窗内是思维的疆场。宋栀晚坐在其中,感受着那份沉默流淌的、带着硝烟味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