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喊你阿娘,大舅妈和二舅妈,还有你外婆,一起去县里购买东西,买得越多越好,不要在乎钱。”
“我去村长家走一趟,之后喊你两个舅舅去山上砍柴。”
“你和悦悦他们不要乱跑……”
“外公,我们也去捡柴,捡小柴。”祝星星打断祝城的话。
祝诚微愣,随即笑了起来,点头应道:“好,那大家都一起忙,不过要记得照顾好岁安。”
“放心吧外公,我们会看着他的,您快去吧,只有几天了,我们赶紧准备起来,天冷了不想出门。”
话是这样说,但后面降温了,该去砍柴还得去,不然怕是不够烧。
毕竟一开始,只是降温,不会下雨,干冷的天气,就是要动起来才热乎。
到后面下雨之后,就可以不用外出了。
零下十几度的雨天,完全已经能够想象出来,会有多冷了。
祝星星和祝诚分头行动,叫上正在屋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几人,让他们带上钱,准备去县里购物。
祝城已经去通知村长家,顺便去村里借用牛车。
村里拥有牛车的就两家,一家会用牛车拉客去县里,一家会把牛外借,不管是用力犁地还是用来拉东西,都可以。
这次祝诚去的地方,就是可以外借来拉东西的人家。
“伯伯,快进屋,您来是有什么事儿?”
祝泰平开门看见祝诚,一边招呼着人,一边问了一声。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想问问你家牛车借不借。”祝诚进去一看,家里很安静。
“你父亲没在家?”
“没呢,他去准备牛草了,这不是,都在说寒潮会来吗,不管是不是真的,我爹都打算准备准备,不然真有寒潮来临,不说我们,怕是我们家牛,只有挨饿的份儿。”
说到这里,祝泰平有些苦恼。
他也不知道该不该信寒潮来临,还会持续很久的事情。
一开始他反正是不信的。
可随着柳元洲经常往祝家买种子,再加上他们自已种下的菜全部都在很短的时间里成熟,这让他们产生了怀疑。
村里大部分人,更是已经相信了有这件事情,不然为什么连柳大人也会来买菜籽。
因为这个事情,村里那些人收了一茬菜之后,又开始种下了第二茬菜。
他自已,也是偏向于信寒潮来临。
“早点准备好,前两天,柳大人来时,又给我们带了一个消息到,说是寒潮可能会提前,再过七八天,寒潮就会来临。”
“到时候会降温,最好在现在开始准备吃用的物品,这次我来你家,就是想问你家牛车借不借,我家要去城里置办东西。”
祝泰平本来就偏向于信了,现在再被祝诚这样一说,顿时有些慌乱起来。
“伯伯,牛车可以借……”
“你先别急着回答,再好好想想,或者去和你父亲商量一下,我们家要置办的东西多,借了就得用好几天。”
“可能到时候还得麻烦你帮忙送东西,一天给五十文钱,你要是答应,一会儿赶着牛车到我家,要是不答应,也请你把牛车借我们一天。”
祝泰平好歹是个二十七八的青年,只慌乱一瞬,很快就冷静下来了。
“好,伯伯,我会和家里人商量。”
“那行,我先回去了,你记得赶快。”
祝诚说完话,直接就离开了。
他从进来院子到说完话,就没花多长时间,甚至连水都没有喝一口。
祝诚离开之后,祝泰平的媳妇从屋里出来,问了一声,“谁呀?”
“是祝诚伯伯,他来借牛车。”祝泰平把祝诚的话说了一遍,随即又去找他父亲商量去了。
至于她媳妇,则是进屋去和她婆婆商量。
祝泰平家,条件其实很不错,但他母亲早年摔了一跤,几乎成了个半瘫人,平时需要人照料。
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祝泰平父子二人在弄,他媳妇就负责照顾婆婆和孩子。
他媳妇是个心好的,嫁到他们家这么多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也让他们家,越过越好了起来。
他们家,算是祝家村的大户,有钱着。
这次寒潮,他们要是相信了,得准备不少东西。
……
祝星星喊上小伙伴,个个都背着一个小背篓,不耽误一点时间往山上去了。
“先说好了,我们捡柴火,一次放在我们家,一次放在你们家。”祝星星和祝羽几人说道。
祝羽连连点头,道:“我们记着的。”
“那就好,这样吧,我们捡的第一次,就先放我家吧,我家比较近。”祝星星说道。
旁边的祝之礼,眼里都是笑意。
他要带弟弟,根本不能捡太多,而祝羽那边,有三人。
他们家,看似是三个人,可祝岁安太小了不算,所以算起来,只有一个祝星星,和半个祝之礼,还有半个祝之礼要带娃。
祝星星这波,稳赚不亏。
偏偏其他人还特别同意。
一直不停的点头。
当然,他们那么听话,也是因为祝星星提前拿灵食收买了他们。
因为想着吃糖对身体不好,所以祝星星现在已经开始控制祝羽他们吃糖的数量了。
为了不重样,把她小店里的零食都吃了一遍。
现在祝羽他们,已经服服帖帖的了。
几人去捡柴,并没有走太深入,就在森林旁边捡,捡的也是树上掉落下来的小枝丫。
因为祝家村森林地界广泛,树上掉落的枯树枝也多,祝星星他们没过多久,就已经捡满了小背篓。
他们这里在忙碌,其他人也没有闲着。
祝年和祝瑞这段时间本来就在砍柴,今天知道寒潮会提前之后,砍得更加卖力了。
祝诚最后与祝家其他人去了县里,因为他要帮忙搬东西。
祝泰平家相信了寒潮来临的事情,也愿意借给他们牛车,但祝泰平需要和他爹上山砍柴,所以不能答应祝诚的条件。
最后赶车来的人变成了祝泰平的媳妇,祝春妮。
这里的村户本来就是不同地方逃过来的流民,在这里安家之后,大家都很少有血缘关系,一个姓成亲的很多。
而且应该村有百来户人家,想要家家沾亲带故,也需要时间。
目前祝家村在这里安家不过二三十年,还达不到那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