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章 清明

持敬斋随笔 拾趣青春 3822 字 2025-05-14 03:34

清晨,雾气弥漫,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墓园。我静静地站在青石阶前,仿佛置身于一个朦胧的梦境之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划破这片寂静。

我手中的雨伞,伞骨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它们顺着伞骨缓缓流淌,最终汇聚成一颗颗剔透的水珠。这些水珠在春日的阳光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细碎光斑,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这片墓园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父亲默默地站在墓前,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镰刀,仔细地清理着墓上的杂草。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似乎生怕惊醒了沉睡在地下的亲人。母亲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青团轻轻放在供碟里。这些青团散发着淡淡的糯米清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庄重。

今天,是二十西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这个节气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来到祖先的墓前,清扫墓地,献上供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公元前 636 年,晋文公重耳率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归国的路途。一路上,他心中思绪万千,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当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的绵山时,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那座山,此刻正被熊熊烈火所吞噬,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这是他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的火,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大火竟然将这位割股啖君的贤臣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焦土之中。

重耳想起了介子推的忠诚和无私。当年,他流亡在外,介子推不离不弃,甚至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给他充饥。这份恩情,重耳一首铭记在心。然而,当他终于登上国君之位,想要报答介子推时,却遭到了拒绝。介子推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接受重耳的赏赐。

重耳深感愧疚和懊悔。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己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望着那片被烧毁的山林,他仿佛看到了介子推在火海中挣扎的身影,心中的痛苦愈发强烈。

这个故事,被《左传》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从此以后,寒食节便与介子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到这个节日,人们都会禁火三日,冷食祭墓,以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和敬意。

这种习俗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皇宫中,甚至会举行一场特殊的仪式——“钻燧改火”。人们用榆柳之木点燃新火,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重生。这个仪式不仅是对介子推的纪念,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清明的雏形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清晰。周代的"墓祭"之礼,汉代的"寒食禁火",魏晋时期的"上巳修禊",如同三股清泉,最终在唐代交汇成清明的洪流。唐玄宗颁布《寒食拜扫敕》,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国家礼俗,而清明踏青的习俗,则源自上巳节的水边宴饮。这种文化的融合,恰似春雨滋润大地,催生出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穿越千年烟雨,成为清明最生动的注脚。诗人笔下的杏花村,既是现实中的村落,更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原乡。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撑伞独行时,总会想起那个骑牛的牧童,他指向的不仅是酒家,更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归处。

宋代的清明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车水马龙,虹桥上下人声鼎沸。扫墓祭祖的队伍与踏青游玩的人织,纸钱化作青烟袅袅升起,风筝在晴空里摇曳生姿。这种生死交融的场景,在《东京梦华录》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鸭蛋……谓之门外土仪。"

承延至21世纪的清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份文化的厚重。父亲在墓碑前点燃香烛,火星在青烟中明灭,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母亲将柳枝插在坟头,嫩绿的新芽在春风中舒展,那是对新生的永恒期待。儿女们蹲在一旁,用彩纸折着千纸鹤,她的指尖沾着春天的颜色,眼里映着希望的光芒。

这种文化传承在当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上海福寿园的"时空信箱"里,存放着人们写给先人的信件;成都公墓的二维码墓碑,让祭扫变得更加便捷;北京市民用鲜花替代纸钱,用环保的方式表达哀思。这些变化如同春天的新叶,在传统的枝干上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暮色渐浓时,下起了小雨。墓园里的松柏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吟诵着古老的歌谣。远处的城市亮起灯火,与天上的星光连成一片。我忽然明白,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思与缅怀,更在于让我们在生死之间找到生命的坐标。当我们将哀思化作前行的力量,将感恩之心注入生活的点滴,便是对先人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千年时光流转,清明从节气演变为节日,从自然现象升华为文化符号。它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像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春日,让我们在追思中感悟生死,在感恩中拥抱新生,让清明的文化基因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