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千七百多万两白银!

午门。

崇祯刚到午门就看到了朱兴明的坦克,王承恩快速从坦克上下来,小跑着跪到崇祯面前,“皇爷,大捷,李自成败了。”

崇祯点头,“朕都知道了。”

朱兴明和太子这时也从坦克里出来,“陛下,对这一战可还满意?”

崇祯重重点头,“朕很是满意,这次多亏了你。”

太子向崇祯施礼,“父皇,此次还招抚了数万人,闯贼的精锐骑兵损失惨重,父皇可要好好奖赏兄长。”

“不错,朕要大赏才行。”

朱兴明笑了笑,“奖赏什么的先放在一边,忙了这么久还没吃饭呢。”

崇祯一拍脑门,“随朕回宫吃饭。”

王承恩小声的说道:“朱大人,这坦克?”

这么大一个坦克,就这么放在午门也不行啊。

朱兴明想了想,看向崇祯,“陛下,要不上去体验一下?”

崇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昨天碍于面子没有进去看看,碍于皇帝的身份也不好意思主动说出口。

王承恩扶着崇祯进入坦克,自己也跟着进入了坦克,虽然刚才坐过了,可还是很新奇。

坦克缓缓向皇宫里开去。

崇祯看着坦克里的东西,这摸摸,那看看,不停点头,眼里放光,他想到了朱兴明说的科技。

“朕要全力支持你发展科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朕都支持你,现在可以开始发展科技了吗?”

现在朱兴明可是大明的希望,要说他现在最相信谁,那肯定是朱兴明,朱兴明所说的科技这么厉害,他想现在就开始发展科技。

说到科技,朱兴明立马想到一个人,宋应星,被后世称为明代科学家,“陛下,可急召宋应星入京,此人在科技方面算是佼佼者,对发展科技有大用处。”

崇祯看向王承恩,王承恩在大脑里快速搜寻此人的信息,想了一会儿,“此人应该在凤阳亳州做知州,奴婢查清后即刻召他入宫。”

边走边聊,很快坦克就开到了紫荆城。

乾清宫里。

崇祯看到桌子上的菜肴有些尴尬,今天的菜有些寒酸,实在是没眼看,几个小菜,看着很是清淡,他自己吃也就算了,和他平时吃的差不多,现在可是请朱兴明一起用膳,何况朱兴明还刚立了大功,皇家的面子都丢完了,王承恩快速了解到了情况。

“皇爷,这几天京城的情况虽说是好了一些,但吃的东西还是有些单一,外出采买出了差子,奴婢己经让人出去重新采买食材了。”

崇祯刚要发怒,朱兴明赶紧打圆场,“陛下不必动怒,我们随便吃一些就行。”

看朱兴明没有意见,崇祯也就算了,饭菜差一点没关系,以前吃的也不少,日后再给朱兴明补回来吧。

三人边吃边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崇祯就提到银子,“现在大明还是缺银子啊,虽说是抄家得了几百万两,还是不够用,光是恢复京畿之地的百姓生活都是个庞大的消耗,更别说还有关宁军的军饷。”

朱兴明咽下嘴里的饭菜,“银子不缺,都在少数人的手里,文武百官家里可是还有有不少钱,特别是那些勋贵家里。”

听到朱兴明是又打官员的主意,崇祯摇了摇头,“朕也不能把他们的家全都抄了吧。”

短时间里不停的抄家,他都想到了以后自己在世人眼里的外号,那毕竟是抄家皇帝。

“陛下,不说别的,您的国丈,嘉定伯,家财数十万两白银,我记得没错他是捐了一万三千两吧。

陛下可知道,他原先是要捐一万两,周皇后给了他五千两,一共一万五千两,他自己留下两千两,捐一万三千两,连周皇后给的钱都要留下一些,简首是视财如命。

大明最为难的时候,作为国仗,守着数十万家财,有些不合适吧?

还有那成国公,家里银子少说也有数百万两,我知道陛下很相信他,可在原来的历史轨迹里,他可是亲自打开了城门迎闯王,这么多银子就在这样的人手里,大明如何中兴?”

好家伙,王承恩现在想出去,这是他能听的嘛,朱兴明这都知道,能掐会算啊,至于说谎,那不可能,他们都相信朱兴明说的话。

崇祯瞬间感觉自己嘴里的菜不香了,他知道他老丈人有一些钱,但不知道有这么多钱,这才几年,竟然弄了这么多钱,钱哪来的,拿脚指头想都知道。

最让他生气的是成国公朱纯臣,他原本还想着自己上吊后把太子托孤给朱纯臣,结果朱纯臣就是这么对他的,要是没有朱兴明的出现,那他就是把太子交给了一个狼子野心的人,他瞬间就觉得自己被朱纯臣戏耍了。

朱兴明嘴里不停,“还有,按照原始的历史轨迹,李自成向京师的官员和商人拷饷,你猜得到了多少钱?”

崇祯脸色难看的摇头。

“三千七百多万两白银!”

崇祯眼睛瞪得像铜铃,他要气死了,他作为皇帝快穷死了,臣子却一个个富得流油,他的龙袍还有地方打补丁呢,后宫也是省吃俭用,他的皇后都在宫里种菜织布,就为了省点钱。

朱兴明抄家得来的几百万两他以为够多了,没想到竟然还有那么多银子在京城里。

他越想越气,“真是该死,都该死,大明亡国之际,他们都还守着自己的银子,朕要募捐,一个个都向朕哭穷,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看着气氛到了,朱兴明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陛下,还有一事,城里可是还有不少勋贵要向李自成投诚的,就是不知道上次他们为什么没有怎么参与,我以派李若琏去查了。”

崇祯己经气得浑身发抖,手里的筷子都快拿不稳了,真是狼子野心啊,这些勋贵如此欺负他,不保卫大明就算了,还要去投降。

最后他叹了一口气,“哎!这些勋贵朕不太好处理,他们有的都是开国功臣的世代世袭下来的,朕实在是有些为难。”

太子早就听不下去,他才知道大明朝廷的官员这么贪腐,“父皇,您不可心软啊,这些勋贵世代享受国恩,两百多年的世家,说投降就投降,只想保住自己的家族,丝毫不顾忌大明的死活,父皇定要严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