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工作室依旧灯火通明,小妹盯着后台数据的手指突然颤抖起来。屏幕上,《章语管》的单日营收曲线像火箭般冲天而起,红色数字跳动的速度快得让人头晕目眩。她抓起一旁的对讲机,声音里带着哭腔:"小弟!我们的单日流水突破两千万了!"
隔壁房间传来重物倒地的声响,小弟穿着拖鞋冲进来,眼镜歪挂在鼻梁上。两人对视一眼,突然爆发出歇斯底里的笑声。三年前,他们还挤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用泡面和冷水充饥,为了省下电费轮流使用唯一的台式电脑。而现在,那些蜷缩在折叠床上写代码、在二手市场淘零件的日子,都化作了眼前这串令人目眩的数字。
消息像病毒般迅速扩散。第二天清晨,工作室楼下挤满了举着话筒的记者和捧着鲜花的投资人。小妹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保安艰难地维持秩序,突然想起第一次参加游戏展会时,他们的展位无人问津,她和小弟只能互相打气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手机在这时震动,是阿牛发来的消息:"我在后门,带了你们爱吃的锅盔。"
庆功宴设在顶楼的露天酒吧。香槟塔在月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小妹穿着平价品牌的连衣裙,却比任何名媛都耀眼。小弟举着话筒的手还在发抖:"这款游戏里的每个像素,都藏着我们的故事。记得阿牛在流水线上偷偷拍设备的照片吗?记得我们为了调试一个齿轮转动的音效熬了三个通宵吗?"他的声音哽咽,台下的程序员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啤酒瓶,碰撞声中夹杂着"干杯"的呐喊。
财富的涌入彻底改变了生活。小妹给老家的父母盖了新房,院子里种满了母亲最爱的栀子花;小弟成立了助学基金,资助像他当年一样怀揣游戏梦想的寒门学子。但最让他们感动的,是阿牛坚持用分红在厂区旁建了座工人图书馆。"我见过凌晨西点的流水线,"阿牛在落成典礼上说,"希望这里的灯光,能照亮更多人的梦想。"
资本的追捧接踵而至。国际游戏巨头抛出天价收购案,风投机构排着队要注资,甚至有娱乐公司想把游戏改编成电影。面对这些诱惑,小妹和小弟却做出了意外的决定——他们拒绝了所有收购邀约,只接受能保留创作自主权的合作。"我们不想让游戏变成赚钱的工具,"小妹在发布会上说,"它是我们献给所有奋斗者的情书。"
财务自由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充裕,更是创作的自由。工作室成立了独立研发基金,鼓励员工开发小众但充满创意的游戏。有位程序员用业余时间做了款关于老工业区变迁的叙事游戏,上线后意外获得了国际独立游戏大奖。领奖时,他对着镜头说:"赚钱不是游戏人的唯一目标。"
阿牛的工厂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游戏中虚拟生产线的优化方案被应用到现实,产能提升了30%。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年轻人因为玩了《钢铁星轨》,选择报考机械工程专业。阿牛的办公室里,挂着各地职业院校寄来的感谢信,还有玩家亲手制作的游戏角色模型。
随着财富的积累,小妹和小弟开始涉足公益领域。他们发起"数字工匠计划",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编程课程;在游戏中植入环保主题关卡,呼吁玩家关注工业污染问题。有次去山区支教,小妹晴看到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画游戏里的机器人,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财富最大的价值,是让更多人拥有做梦的权利。
三年后的同学会上,曾经嘲笑他们不务正业的同学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但小妹和小弟只是相视一笑——比起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他们更珍惜工作室墙上那面"灵感墙",上面贴满了玩家的来信、员工的奇思妙想,还有阿牛从工地带回的生锈螺丝。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某个深夜,小妹又一次打开《章语管》。虚拟工厂里,像素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远处的星空闪烁,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关于坚持与梦想的故事。手机在这时震动,是小弟发来的消息:"新游戏策划案我改好了,这次我们做个关于太空建造的故事?"她笑着回复:"好,就像当年那样。"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而属于他们的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