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阿牛曾做过的工作11

我是牛博士 今年四十岁 3294 字 2025-06-09 11:29

五年后的盛夏,电子厂的中央空调将技术部办公室维持在恒温24度,阿牛站在巨大的电子沙盘前,看着虚拟流水线模型在全息投影中精准运转。玻璃幕墙外,曾经让他感到压抑的高耸烟囱己被改造成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泛着银蓝色的光泽。

升任技术部总监的任命书摆在办公桌左上角,烫金的字体与抽屉里泛黄的工地施工日志形成奇妙的呼应。他还记得初入工厂那天,深蓝色工服上的机油味怎么洗都洗不掉,而现在身上的定制西装笔挺如新,袖口却总别着一枚用旧螺丝改制的袖扣——那是流水线上的老工友们送的"晋升贺礼"。

"牛总,3号车间的AI质检系统又出现误判。"助理抱着平板匆匆进门。阿牛接过数据报表,目光扫过异常波动曲线,突然想起在工地当小工时,老师傅教他用肉眼辨别钢筋型号的日子。"通知维修组,重点检查传感器的防尘模块。"他圈出几个关键参数,"就像给安全帽定期清理才能看清路,机器也需要保持'视线'清晰。"

午休时间,阿牛总习惯去流水线转转。工人们看到他走来,不再像从前那样紧张拘谨。"牛哥!"曾经和他并肩组装手机的西川大姐笑着举起保温杯,"尝尝我新泡的茉莉花茶!"他接过杯子,听着熟悉的乡音,目光落在操作台边缘新贴的安全标语——那是他坚持推行的"工人建议上墙"制度成果。

技术部的会议室经常彻夜亮着灯。阿牛带着团队研发新型组装设备时,总会想起在游戏工作室挑灯夜战的日子。有次为攻克机械臂的精准度问题,他连续三天睡在办公室,醒来时发现办公椅上多了条毛毯,茶几上放着还温热的红糖姜茶——是夜班的女工们悄悄送来的。

改革旧生产线的计划遭到了部分管理层的反对。"现在的设备还能用,何必浪费成本?"财务总监敲着报表,"你这是在冒险。"阿牛调出对比数据,画面中老生产线的工人弯腰操作,与新设计中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提高效率不是目的,"他指着屏幕上工人舒展身体的动画,"让大家不再重复机械劳动,才是技术革新的意义。"

当首条智能生产线试运行成功那天,整个厂区沸腾了。阿牛站在控制台前,看着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AI质检系统快速完成检测,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吆喝声:"牛总监!合个影!"转身看见流水线上的老工友们举着手机,安全帽上别着用彩纸折的花。照片定格的瞬间,他想起五年前除夕夜,自己在流水线旁啃冷馒头的场景。

技术部逐渐成为全厂最有活力的部门。阿牛推行"双导师制",让老技工与年轻工程师互相学习;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工人提出改进方案。有次夜班保安提出的"设备夜间自动巡检"创意,被他当场拍板立项,三个月后投入使用,为工厂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行业峰会邀请阿牛做主题演讲那天,他特意穿了件深蓝色衬衫——颜色与当年的工装相似。站在聚光灯下,他没有展示华丽的数据报表,而是播放了一段特别视频:流水线上工人的笑脸、技术部团队头脑风暴的场景、老设备改造重生的过程。"真正的技术革新,"他对着台下西装革履的同行们说,"应该让每个劳动者都感受到尊严与价值。"

庆功宴上,董事长拍着他的肩膀:"听说你还在资助贫困学生学技术?"阿牛望向窗外,厂区花园里,他主导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正在工作,水珠折射出彩虹。"当年要是没人拉我一把,"他举起酒杯,"我可能还在迷茫中打转。"远处,游戏工作室的方向亮起熟悉的灯光,那是小妹晴他们新开发的工业题材游戏即将上线。

深夜的办公室,阿牛打开保险箱,取出用红绸包裹的物件。褪色的工牌、磨损的施工日志、还有半块在工地捡到的鹅卵石,静静躺在丝绒布上。手机在这时震动,家族群里堂弟发了张海外并购的签约照,而他置顶的对话框里,苏晚晴发来新游戏的截图:主角戴着安全帽,在虚拟工厂里探索创新之路。

他关上保险箱,目光落在墙上的书法作品——那是工友退休前送的,写着"章语管"三个大字。窗外,厂区的霓虹与城市的万家灯火连成一片,阿牛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下一个技术革新方案。键盘敲击声中,他仿佛又听见了工地上的号子、流水线上的轰鸣,还有游戏工作室里伙伴们的欢笑,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成属于他的奋斗乐章。